DEBUG,是程序员永无止境的日常。给神经网络捉虫,更是比普通程序难得多:
绝大部分bug都不会导致神经网络崩溃、报错,只能让它训练了没效果,默默地不收敛。
能不能把炼丹师们从无休止无希望的debug工作中拯救出来?两位谷歌大脑研究员Augustus Odena和Ian Good...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8-01) 473℃
0喜欢
写再多的线程都绕不过解释器是单线程,那不还等于是单线程。且线程切换消耗,既然这样,python还有必要进行多线程编程吗?
谢邀,我们来聊聊Python的GIL问题。
CPython(标准的python实现)有一个名为GIL(全局解释器锁)的东西,它阻止两个线程在同一个程序中...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8-01) 637℃
0喜欢
由伊隆 · 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非盈利性人工智能组织 OpenAI,今天向我们展示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让机械手可以像人手一样抓取和操纵物体。虽然这种仿真造型的手掌我们已经见过很多了,但让 “手指” 能够和人类的真手一样灵活可动,对机械结构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但...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31) 507℃
0喜欢
斯坦福两名学生Mark Sabini和Gili Rusak,在CS230的期末作业里把图像补到了取景框外边。
就像这样:
机器根据它天才的“脑补力”,将白天和傍晚的竖幅海景图脑补出左右两侧的样子还原出了方形海景图照片。看上去除了左右两侧有种照片被水泡了的模糊感之外,就是完整的一...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31) 652℃
0喜欢
梯度弥散与梯度爆炸
问题描述
先来看看问题描述。
当我们使用sigmoid funciton 作为激活函数时,随着神经网络hidden layer层数的增加,训练误差反而加大了,如上图所示。
下面以2层隐藏层神经网络为例,进行说明。
结点中的柱状图表示每个神经元参数的...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31) 784℃
0喜欢
目前,网上已有成千上万个Python包,但几乎没有人能够全部知道它们。单单PyPi上就有超过47000个包列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科学家开始使用Python,虽然他们从pandas,scikit-learn,numpy中获得了不少好处,但我仍想向他们介绍一些年长且非常实用的Py...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30) 611℃
0喜欢
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用神经网络识别MNIST数据集中的手写数字图像。
首先介绍下MNIST数据集的基本情况。MNIST数据集包括60000张手写数字图像,每个图像的大小为 28×28 像素。这些图像都是标注好了的。下面是其中的一些样本。
然后,我们需要搭建一个...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29) 638℃
0喜欢
电子工程世界 2018-06-29 17:36:24
课时1:Course Introduction
https://blog.ggrarea.cn/wp-content/uploads/2018/07/2018415110201-h37689.mp4.mp4
课时2:Wha...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28) 551℃
0喜欢
https://blog.csdn.net/gzq0723/article/details/79936613
好久不见各位研友(研究好友,不是考研的小伙伴,嘿嘿)!最近,因为题主学校事情比较繁忙,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在我们的平台,希望关注支持我们的您,原谅我们更新的速度,希望大家...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27) 777℃
0喜欢
YOLO的作者又放出了V3版本,在之前的版本上做出了一些改进,达到了更好的性能。这篇博客介绍这篇论文:YOLOv3: An Incremental Improvement。下面这张图是YOLO V3与RetinaNet的比较。
可以使用搜索功能,在本博客内搜索YOLO前作的论文...
徐 自远
6年前 (2018-07-27) 1441℃
0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