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斯(Fred D. Davis, 1986)根据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在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领域发展而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其目的在找出一种有效的行为模式,用于解释信息技术中使用者接受新信息系统(IS,Information System)的行为,同时分析影响使用者接受的各项因素。此模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用以了解外部因素对使用者内部的信念(beliefs)、态度(attitudes)及意向(intentions)的影响,进而影响科技使用的情形,此模型能够普遍应用于解释或预测信息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
TAM以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为独立变数,使用者态度、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为相依变数。主张认知有用性与易用性会影响使用科技的态度,进而影响具体的行为表现,也主张人对IT的使用受其行为意图所影响。本模型主要是以认知有用性及认知易用性作为解释及推论使用者态度及行为意图,而认知有用性及认知易用性则受到外部变数影响。也就说,当用户面对一个新的技术时,认知有用性和认知易用性是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认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of-use,简称PEOU):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认为能为其省事减少用心费神的程度。
认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简称PU):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主观上认为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
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针对本模型之主要变量,说明如下:
(1) 认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指使用者相信使用某系统会增加其工作绩效或所能省下努力的程度,亦即个人对于采用某种IS,会增加其工作效能的主观认知。当使用者认知系统容易被使用时,会促进使用者以相同的努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因此认知有用同时受到认知易用与外部变量的影响。
(2) 认知易用(perceived ease of use):指使用者认知到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当系统越容易使用时,使用者对于自我效能与自我控制会更具信心,对系统所持态度也会更积极。
(3) 使用者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使用者使用IT的态度同时受认知有用与认知易用影响。
(4) 行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IS的使用决定于行为意图,而行为意图同时受个人对科技的使用态度与认知有用所影响。
(5) 外部变量(external variables):认知有用性及认知易用性会受到外部变量的影响,包括使用者外在环境,如组织的支援、电脑的UI、方便性等,及使用者个人的内在特质如自我效能、学习风格等都会影响使用者的认知信念。
之后,Davis从事一系列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Davis等人(1989a)的研究当中,为测试TAM和理性行为理论这两种模式对于解释变量的能力,并以107位MBA学生为样本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基于TAM的若干实证研究发现有三个要点:
人们使用电脑的行为,可从其行为意图做合理的推测;
认知有用性是使用电脑行为意图 的主要决定因素;
认知易用性则是使用电脑行为意图的次要决定因素。
但是对行为意图的效用则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态度仅能部分传递信念对于意图的效应。最后则是提出一个更加精简的模式,仅用到行为意图、认知有用、认知易用这三个理论构念。
实务上,透过科技接受模型可以解释与预测资讯科技的接受状况,进而采取措施,操控外在因素,影响使用者内部的认知与信念,以强化使用者的接受度,达成管理的目的。此外,此模型亦被广泛利用来探讨使用者接受某项新科技的决定性因素為何。 在图书馆自动化与资讯系统盛行的现代,科技接受模型常应用在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资讯系统的使用评鉴研究上。
Davis(1989b)说到预测使用者接受电脑的有效量表十分短缺。为了认知易用和认知有用,这两个被假定为对电脑的接受有重大的影响的特殊信念。因此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验证出一个新的量表。最后以这个量表针对实际使用
情形和未来使用情形作预测解释。结果发现,在从事的调查中,认知有用和目前的使用(r=0.63)以及自我预测未来的使用情形(r=0.85),具有显著的相关。而认知易用和目前的使用(r=0.45)以及自我预测未来的使用情形(r=0.59),具有显著的相关。
Davis(1992)以动机理论(motivation theory)来讨论人们对于科技接受的行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指的是活动的执行,是因为被认为可以帮助得到有价值的结果,而无关活动本身。内在动机则是指除了活动本身的程序
以外,不会有其他方面的明显改善。他认为认知有用属于外在动机,并提出内在动机“认知享受(Perceived enjoyment)”,并定义认知享受为“使用电脑的活动就本身而言就是享受的程度,无关任何可预测的执行结果”。此外提出两个决定接受系统的变数,产出品质,“品质是借由观察使用系统的中间或最后产品,例如:文件、图片、计算结果”和认知易用。为观察认知有用是否对于科技的接受有所影响,以样本数200人和80人,着手进行两项调查。最后结果发现,认知享受和预期的一样,对于行为意图具有影响。而认知有用和认知享受这两者对行为意图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
后来,又有许多学者提出了TAM的很多改进版本,例如下图是Adams 等人在1992年提出的TAM 修正模型:
Davis(1993)则是认为系统的特征会对使用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该研究使用原始的科技接受模式,并以系统特征为外部变数,影响认知易用和认知有用。以电子邮件和文字编辑器两种不同的系统做为外部变数,样本为112
位使用者着手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系统特征会影响认知易用,对使用者来说,电子邮件比文字编辑器来容易使用。
针对TAM模型,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合不同的研究可以发现,TAM模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大部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TAM模型只能解释用户行为意图的40%~60%,还有接近一半的相关影响因素不能得到阐释。
(2)TAM模型对外部变量的解释比较模糊,尽管Davis也指出外部变量包括系统特性、训练、系统设计阶段的使用者介入、系统设置过程的性质等,不过还是笼统了一些,因为有些外部变量影响有用认知的评估,有些则影响易用认知的评估,因此,无法从TAM模型中找出稳定的外部变量。
(3)Davis提出TAM模型的初衷是提供一个解释或预测信息技术使用的普适模型,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类型非常广泛,研究者在基于TAM模型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也都根据具体的情境对TAM模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
(4)多数学者认为,TAM模型舍弃TRA模型中的主观规范是一个缺陷,因为在组织以及社会情境中,用户很容易受到同事、主管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78/
【2】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208/5/35602605.pdf
【3】孙建军,成颖,柯青. TAM与TRA以及TPB的整合研究术.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年,第8期.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白马负金羁」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4999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