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聚焦:读博路上6大坑,你掉进去几个?

论文 徐 自远 601℃

导读

无论你正在读博,还是已经博士毕业,对于读博的艰辛想必感同身受。

读博那些年,你是否掉过很多坑,走过不少弯路?

近日,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莱尔工程学院Kim实验室博士后Buddini Karawdeniya在Nature网站发文,讲述了自己在读博期间掉进的6大坑,希望后来者能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我的研究生阶段在德国金斯敦罗德岛大学的Dwyer实验室度过,当时是做研究分析传感器。

这期间我犯了不少错误,其中一些已经总结成经验教训。

如果你现在是或即将成为一名研究生,以下6件事我建议你别做。

1

把自己和别人放一块比较

我遇到过不少科学家沮丧、精神压力大,因为他们不恰当地把自己跟别人作比较。

每一个研究领域、研究项目甚至每一个研究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某些领域,研究者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找到值得发表的成果;而有的领域本身就容易更快地出成果。

我读博第三年的时候曾经很焦虑,因为我的研究需要比别人花费更长的时间发表成果。

我花了将近6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但我的努力最终是有回报的:我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此外还有两项来自其他项目的专利申请、在其他十几家期刊上发表了文章。

与其看别人正在干嘛,不如内省。从自己的错误中成长,找到更有效率的工作策略。

2

对自己的数据盲目自信

读博期间,我学会了质疑自己的数据。如果拿到数据后发现有什么错误或怪异的地方,我会考虑可能出现了哪些问题,结果很可能跟我的想法相符。

我曾经设计过一种用激光监测微量化学物质的传感器。有一天传感器信号表现异常得好,激光功率比平时都要高,信号也很强,这一切看起来很好,但后来发现其实是设备高估了传感性能,产生的数据也是无效的。

一定要注意样品污染、标签错误或仪器校准错误等问题,因为这些数据是你自己实验得到的,不要盲目地相信它们。

3

独自忍受

读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失败是经常性的。可以向有更多经验的人寻求帮助或建议,比如实验室里更高级别的同事、博士后或者你的导师。

我曾经遇到一个在自己看来说不通的问题,并因此苦恼许久。我把实验材料切换成天然来源的多糖以后,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

测了几天以后,我迷失了:同样的多糖怎么能给我不同的信号呢?我去问了我的导师,他建议我用一种此前没考虑过的技术,这种方法帮我找到了不一致信号背后多糖成分的差异。

4

认为工作总是多多益善

当拿到最新的数据时,我们都会觉得非常兴奋,为此熬几个大夜拿到需要的全部数据,不少人都干过。

有一回,我和我的同事不确定我们的纳米传感器是否在正常工作,当时我们已经尝试了许多种仪器和方法。绝望的时候,我们决定暂时放弃任务并休息一下。

这一空档带来了希望,我们休息完后又有了足够的精力寻找替代的方案。

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可能会耗尽精力并导致思路受限。休息一下,有必要的时候再继续。

5

盲目记录试验数据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保留了实验室笔记本的记录。但这种方法只能坚持几天,不适用于整个读博期间,尤其是需要同时处理多个项目的时候。

保持清晰的记录,使用Excel表格或Word文档或许是个办法。构建附录,其中要包括已经保存的数据、分析的数据和要发布的数据的文件夹链接。

我拿到博士学位时,已经攒了19个实验室笔记本。如果没有Excel表格、附录和索引的帮助,我肯定会搞不定。

最开始就要寻找保护和追踪数据的方法,不要到了最后“大海捞针”。

6

一次失败后倒地不起

放弃努力学习的理论或实验不容易,但知道何时改变方向,对读博期间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我读博时第一个项目耗费了18个月的时间但没有成功。我当时很失望,和自己的导师进行一次长谈后,我转到了另外一个项目。

弄清楚如何“快速失败”后,我能将我的时间投入到为我带来更大收获的项目上。最终,我在一些不错的期刊上发表了文章,并拿到了科研奖励和奖学金。

你在读博时碰到过哪些坑?有哪些经验教训想要分享?

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255-7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Nature聚焦:读博路上6大坑,你掉进去几个?http://t.zijieimg.com/SopbY9/

转载请注明:徐自远的乱七八糟小站 » Nature聚焦:读博路上6大坑,你掉进去几个?

喜欢 (0)

苏ICP备18041234号-1 bei_an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13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