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高分纪录片,将当下社会比“毒品”还暴利的行业,拉出来暴晒

大大小小教育 徐 自远 889℃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富有贫穷,所有人几乎都有一致的看法,大学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寒窗十二载只为金榜题名,人们对教育是极度推崇。

尤其是那些本身没有什么文化的,还因为没文化导致没有较好生活条件,这些人将改变命运的理想全部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无论如何都希望下一代认真读书,将来考个考好大学,有份好工作,这样才能改变现状,也让他们老一辈脸上有光。

2012年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激动地发言: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才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

而在他背后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一个慷慨激昂的中国面孔,这个中国人叫做王振祥,他是湖北一家成人自考学院的招生老师。

他在台上慷慨演讲:“读书才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好的出路”“读书能让我们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等等,他的目的就是不停地向面前这些家长和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好让这些家长自愿从口袋中掏出“入学报名费”。

这个画面出自一部纪录片——《出路》。

“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这是王振祥对于自己工作的解释,短短9个字,几乎概括了所有招生骗局的本质。

王振祥笑着面对镜头,“我们并不是老师,我们是一个公司,我们不是个学校”,这句话放到现在的教育机构上也不为过,教育机构首先是一个公司,然后才是学校,先赚钱再育人,甚至有的无良公司只赚钱不育人,还不停地被爆出殴打、性侵的丑闻。

王振祥所供职的“弘博软件教育学院”,原本是一个成人自考的教育培训公司,但是这条门路并不赚钱,所以他们将目标瞄准了那些因为贫困、因为高考落榜又渴望上大学的学生提供文凭,所有的优秀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小孩没有良好的教师团队,又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们就会选择像王振祥所说的那些教育机构。

按王振祥的说法,只要交了学费,每个学生都能拿到“文凭”,他的工作就是将父母骗入局,让他们主动交出辛辛苦苦赚的钱,孩子在教育机构不用做任何事,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只要时间一到就给他们发一张文凭,然后将他们赶出学校,到底有没有出路他们也不管,因为这本就是一场你情我愿的生意。

王振祥对着镜头调侃:“在中国,教育就是暴利产业嘛。”

一场高考承载着太多期,几乎所有人都视高考为唯一出路,比如镜头里的这个女孩,她叫王盼。

她们家是典型的贫困家庭,母亲天生手指残疾,只能靠搬砖养家,王盼学习之余也要帮着母亲搬砖。

父亲又有轻微痴呆,又没文化,只能干一些粗活,每天赚三四十块钱。

高考刚结束,王盼的父母时不时幻想着:如果女儿考上好大学,他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日子也会好过了。

但是幻想终究是幻想,贫困家庭本身就缺乏较好的教育资源,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实力,王盼父母的期望很快被现实打碎。

高考放榜,王盼只考了388分,这个分数在湖北,只能上个很一般的专科,得知分数之后,王盼抱着朋友痛苦,所有的期望在这一刻烂的稀碎,专科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七八万,这对于她的家庭来说是天数。

王盼的妈妈在得知女儿成绩之后,一如既往的做家务,她脸上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但是言语中透露的全是无奈和失落,只能安慰自己:“女儿一直都很刻苦的,不过是没发挥好。”

接下来另一个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大学生万超。

万超的故事截然不同,他凭本事考上大学,只不过是一所民办三本学院——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应届毕业生。

苦读四年他终于完成了所有学业,毕业当天,他在自我鉴定上写满了四年来所得,他对自己大学收获很是满意。

拍完毕业照后,他正式踏入社会,殊不知毕业等于失业,万超隐隐也感觉到了这一点。

镜头一转来到了一场招聘会上,由于不是什么好大学又拿不出比较出色的履历,万超只好拿出十二万分的热情向HR介绍自己,还放下身段表示什么都愿意做,哪怕完全不熟悉的岗位硬着头皮也要去试一试。

他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却一次次失望地离开。

整部电影就由王振祥、王盼和万超三个人的故事相互呈现。

镜头转到下班后的王振祥,全然变了一个人,在台上他是招生老师,他拿出厚重的播音腔:“书是甜蜜的,知识是甜蜜的”,下班之后王振祥又嘟囔着:“老板没良心啊。”

他一面清算着自己能拿到多少提成,一面又为那些为了报名教育机构倾家荡产的农村家庭感到可怜,因为城市小孩不上当,他只能去骗那些农村小孩,一年12500的学费不知道要掏空多少个家庭。

说完,他默默点燃一根烟,在寒风中久久不语。

而毕业生万超,也终于被一家公司录用,他的要求并不高,每天上班下班,能有一些空余时间,他就觉得很满足,所以他也接受了公司1个月考核,3个月实习,工资1500的规定,殊不知那时候武汉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500元,靠这点钱万超只达到了武汉生存的及格线。

尽管工资低,但是万超终于放下了心, 至少他找到工作了,对着镜头他难掩激动之情,一边边喊着:“好爽,好爽,有工作了!”

但是没有多久,他就被辞退了,理由很简单,他的Excel技术不过关,别人半个小时做完的工作,他得两个小时。

沮丧的万超在一家KTV里崩溃大哭,他觉得自己很不容易了,为什么生活还是对他这么残酷。

第二天,恢复常态的万超又开始新一轮的找工作,但是并不顺利,他只能安慰自己:“前途还是很光明的”,随后又感慨:“唉,好艰难啊”

直到纪录片结束,这个小伙子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是嫌弃岗位就是工资太低,这个原本期望在社会上大展拳脚的毕业生,却发现曾经憧憬的一切,现在只剩一地狼藉的鸡毛,凌乱不堪。

而另一边沮丧的王盼,在填写志愿时举步维艰,不是学校不好就是学费太贵,但是无论怎么样,王盼的父母都要送女儿去上大学。

为此王盼跟着妈妈正好来到了一场由王振祥公司举办的“招生演讲会”上,王振祥使出百般解数才将王盼和妈妈说服。

回家商量之后,王盼和妈妈觉得这个教育机构还不错,至少可以给王盼一张文凭,但是王盼爸爸觉得这是个骗局,坚决不许她们去报名,几番争执之后,三人陷入了沉默,王盼忽然冲动说了一句:“谁让你生我的”,便洒泪离开饭桌。

在高考结束后的人生岔路口,王盼一家深深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贫苦的他们出路在哪里?

最终,王盼被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这并不是一个好学校,但是父母依然为王盼办了一场升学宴,为了上这所大专,他们将欠一屁股债,谁也不会知道王盼在大学里会变成什么样,说不定连学习Excel的机会都没有,将来的王盼也许会变成万超,毕业即失业,在繁华的城市里暗自落泪,又可能变成王振祥,用披着“教育”的骗局去榨干那些穷苦家庭。

这个循环,没有尽头,也没有出路,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还是不能改变命运,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出路》的三个故事,披露了教育这个暴利行业和当下教育的弊端,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文凭就有出路吗?”

如今教育行业达到了顶峰期,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一条街上恨不得全是教育机构,各个都打着“教育”的旗号,都想从中国千万学子身上切一块肉吃,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什么条件都要将孩子送去补课,他们认为补课就一定有用,然而有没有用,只有孩子知道。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子想要通过大学翻身,但是可能大部分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再加上现在三本二本合并,更多的人被迫选择昂贵的大专,还有可能一不小心被骗进教育机构。

每年都有无数个“王盼”、“王振祥”、“万超”在上演,即使如次,“考大学改变命运”的这个道理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有文凭就有出路吗”这个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只能够期待,这个答案能够尽早到来。

 

 

这个高分纪录片,将当下社会比“毒品”还暴利的行业,拉出来暴晒http://t.zijieimg.com/UU6TSf/

转载请注明:徐自远的乱七八糟小站 » 这个高分纪录片,将当下社会比“毒品”还暴利的行业,拉出来暴晒

喜欢 (0)

苏ICP备18041234号-1 bei_an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13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