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口述:爸爸帮我运作,我拿到青少年创新大赛第一名

大大小小教育 徐 自远 454℃

“天才少年”口述:爸爸帮我运作,我拿到青少年创新大赛第一名

“天才少年”口述:爸爸帮我运作,我拿到青少年创新大赛第一名

原创 显微故事 2020-07-22 09:51:02

“天才少年”越来越多了。

六年级学生研究直肠癌抗癌原理、高中生研究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

近段时间,青少年创新大赛密集曝光出一批“天才少年”,他们所做的研究不少是博士人群正在研究的方向。如果再仔细翻看下其他参赛作品,你会发现有许多以癌、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甚至每个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是教育越来越进步?还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成为了成年人间“潜规则”、“关系户”的竞赛场所?

本期显微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10多年前参加过青少年创新大赛的选手,通过父亲帮助,她获得了市级比赛第一名,随后又经历竞争更激烈、关系更复杂的省级比赛。

在她的故事里,青少年创新大赛是一个中考加分的通路、更是一个让孩子提早体会到“成年世界“的平行宇宙。

以下是关于她的真实故事:

采访、整理|常宁宁

编辑 | 万芳

我14岁时获得了H省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第一名,过程唏嘘,事后不愿再和他人提起。

当时是2006年,我在H省某四线城市读初中。当时我天天在红袖添香上写小说,一度想学韩寒退学写作养活自己。

老师看我成绩提不上去,很着急,就私下跟我说,“如果你还想高中也上好学校,创新大赛这个路子路子适合你”。

全国青少年大赛还属于当时较冷门的“加分”项,拿到市名次中考加5分,拿到省名次可加10分。

我所在的学校初中部

那时学生多半没手机,互联网也不如现在普及,如果没有老师介绍,家长甚至不了解这个比赛通路。

此外,报名和评奖流程复杂,如果后面”没点关系“,就算报名了也很难获得名次。

而我,恰恰就是家里有那么点”关系“的人,我爸做的是科研相关工作。在我和他转述完老师的话后,他决定为我筹备一番。

要不是他记得你,你早就被淘汰了

我学校初中部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的有50多人(不少是被老师强行安排任务的),最后筛选出10人。

这10个学生,大多出生于”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研究院人员。

提交的作品上分成了两派:实验派(改进某实验,附上数据)和发明派(发明创造,附上产品设计图)。

但不管哪一派,对初中生来说都是超纲的。

我爸在研究了评奖条例、历年获奖项目后,决定让我试试发明。

发明诞生的过程很简单:我爸给我一张纸,让我把观察到的生活不便之处全写出来,再想怎么解决,他来帮我美化构思。

我花一周时间写了20多个发明:比如如何改良老师教具让立体几何更直观展示、可以坐的滑动书包……

但最后我爸选出的是一个我最不抱希望的发明——如何通过改良残疾用品,让他们行动更方便。

选中的理由简单粗暴。”这个最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制作成本小、应用前景广“,我爸说。

图片来源于壹伴

(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发明申请时间最长且审核极其严格、很难通过;外观设计专利含金量最低,创新大赛中不占优势;而实用新型专利提交后可以迅速进入专利保护期)

包括我在内,我们学校共有8人“杀”到市级比赛。

按当时规定,市级比赛一至三等奖都可以获得中考加分,不少学生家长都提前和评委“打过招呼”。

“打过招呼“后,第一轮选拔评委会先筛掉一些常见实验改进项目、以及“没有商业前景”的项目。

不得不说,我爸非常有先见之明。我,杀进了市级比赛决赛。

决赛的竞争更加激烈。获奖不仅可以中考加分,还能参加省级比赛——加分更多、对高中评比奖项、高考加分都有帮助,于是家长成了比学生更忙的“选手“。

参赛作品都是实名制,很多家长找了熟人关系,导致一批来参与评选的专家各执己见,都有被“打过招呼”的作品。

我爸没有提前找关系,也没搞清楚评选的时间,一开始我只被放在优胜奖梯队。

图片来源于壹伴

后来是一个和我爸相识的老朋友,他曾给我改过专利,认出我名字。和其他专家争执了一番,让我从优胜奖梯队一举提升到了一等奖梯队。

直到赛后我爸才从那个叔叔口中得知我获奖的消息。“要不是他记得你名字,估计你就被淘汰了”,我爸说。

“打招呼“的结果就是,关系户太多,一等奖太多,超过了规定数量。主办方没办法,只能按“专利”重要程度的优先级筛选,淘汰了外观设计专利相关作品。

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拿了全市一等奖,同其他20个一等奖作品一起,进入了省级比赛。

各路父母显神通的省级比赛

我一打听,这20个获奖学生的父母也是关系深厚:有研究所的、某局领导、大学教授等等。

省级比赛在H省省会以展览形式举行、同时进行现场答辩。每个选手会分到一个大约1㎡小展场地,在展览位上挂作品的KT板、资料、展示样品。

参评专家可自由在展览中参观、询问,了解项目,最终评选。

为了公平起见,答辩期间除了持有工作人员证件,外人一律不得入内,展览材料也不能出现参赛者姓名。

也就是说,制作一个吸引人的KT板和样品成了关键。

我的宣传资料也是我爸操刀设计:他用了当时很先进的3dmark做立体图,并亲自写了功能介绍。

样品方面,我爸托人找了个木匠师傅打了几个模才订下,花了小一千元钱。

其他人的作品也“耗资不菲”。有人的作品和电路相关,家人就找了广告公司设计展板,还做了一沓册子发给评委,实物作品则是委托一个硕士给做的。

因为KT板尺寸较大,无法长距离运输,选手大多只能到H省省会后打印。有选手母亲担心路边的打印色彩失真,还专门找了家当地高端打印店。

图片来源于壹伴

原本学校准备用公费承担我们“为校争光”的差旅费用,但只能坐大巴。

家长们反对舟车劳顿,很多都要求孩子坐飞机,最终4名家长负担起此次比赛预算的超额部分。

现场答辩选在省会H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室内体育馆里。

当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学可以有室内体育馆、游泳池。我所在的城市虽然也是重点高中,但连跑道都是最原始的煤渣跑道。

比赛前一天,我们才被允许进入展馆布置现场,展馆按参赛类别分为不同区域。每个人的展位都是被划分好了的,标注了编号。

图片来源于壹伴

虽然早已划分好区域,但是现场还是十分混乱。大家都想第一时间进去,那样可以抢占插座、也可以多呆一会,了解“敌情”,以便随时调整策略。

不过我们市4个参赛选手不是同组别,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一行人都很和谐。

其中一个参赛选手小陈的哥哥还帮我们布置场地,顺道给我们讲解别人的设计思路。

我的位置在体育馆入口。小陈的哥哥感慨,“你这真是风水宝地”。

入口和出口距离很近,聚集了大量人流。其次,我区域大多是实用新型设计,有个模型就容易显得专业.

不像小陈的电路类设计,那个组别里竞争激烈,能通过电路做出一个又一个夸张作品,反而不容易让个人被记住。

比赛早上九点开始,上午只有评委、选手和工作人员进入,下午家长和参观者才可以进来。

为了给专家留个好印象,我特地换上了妈妈给我新买的衣服,甚至拿出我珍藏的洗面奶好好洗了把脸,想在现场自信一把。

领队老师让我们拿出风采,“专家都不知道你们名字,比赛是公平的,靠你们自己了”。

结果,一开场我就成了霜打的茄子。

表面公平,背后留足“漏洞”空间

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阶级落差“。

答辩现场表面上要公平,实际上有很多漏洞,给”关系“留足了余地。

当时高中组的选手和我们一起评选,有几个人穿着定做的西装,看着很老气。

当我还在暗自嘲笑他们过于正经时,主办方学校的校长就带着一批专家直奔“西装”的展位。

图片来源于壹伴

校长介绍,“这是我们的学生,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顺势给两个学生递了眼神。等他们介绍完以后,校长就越过我,带专家去另一个区找寻“西装选手”。

经由旁边的选手提醒,我才知道校长会利用工作之便带专家们去“认脸”,西装就是他们的标志。

到了展区,我也才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奇特的作品,比如某某分离机、某某物质提取等,甚至有很多毕竟通过专业实验室才能获得数据。

连我领队老师都感叹,”不像是孩子能做出来的“。

“西装选手”设计的是一款危险作业机器人,目前没有成品。

按他的描述,该机器人可以担任高压电线维修工人,大约有几百斤重,他还带了台电脑,播放示意flash。

图片来源于壹伴

我隔壁的女选手看上去很文静,穿白色裙子化淡妆。她的作品是遇水会变色的扣子——干洗时往衣服上别一颗,就知道干洗店有没骗你。

女选手见我不忙,于是递给我台当时时髦的索尼卡片机,“等会有专家来我这里,你帮我拍几张照”。

她还特意强调,“得要正面,要把专家拍清楚”。

没多久,果然有个专家又带着一大批专家专门到她位置上。

而我的桌子上,除了一个木头模型,什么都没有。那个女选手为了感谢我拍照,就说对我的设计感兴趣,聊着聊着就绕到专利上。

她已经拿到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发明也在申请。末了,她问我,“你有几个田力普?”

(田力普是当时专利局局长,所有专利证书上会有他的签名,1个田力普代表一个专利)

我当时获得的一个“田力普”(专利证书)

这个问题吸引了其他几个选手的讨论。大家纷纷开始炫耀自己“田力普”数量、交流哪些专利申请国外学校好加分、哪个专家是行业大咖、推荐信含金量高。

而我手里只有一个“田力普”,只好嘴硬地说,”我在走发明专利了,签了授权证书,估计要投产了“。

申请专利后,都会有纷至沓来的请求代理授权的信件。当时我至少收到过30封信,都说我的产品投产后前景无限,但是得先交给他们一笔推广费。

要投产的谎言,挽回了我14岁的自尊心。

比赛结束,我买了一条200元白裙子

从11点开始,有些参赛选手拆了KT板、连同产品一起离开现场,包括“西装选手”、“洗衣扣女孩”。

大家讨论开来,”这些被带走的,都是一些特别有想法的产品“。

小陈也被带离了现场,他说这些人都是去了一个封闭小屋,面对几个专家组成的审核团,针对性答辩。小陈藏不住得意的说,“热门选手才会被带走”。

听了小陈话,我心里只有四个大字,”获奖没戏“。

我们同市4个人中只有小陈进过小黑屋,一时成了最有希望获奖的选手。大家心里不是滋味,到了吃饭时,谁都不愿意和他坐一块。

下午,外界参观人员可以入内后,忽然有个举着相机的人来展位前问我名字。

“你是XX吧?你爸和我是好朋友,他给我发了你照片,打电话托我看看你在现场怎么样。“

图片来源于壹伴

这人是报社记者,姓赵,拿的是媒体证。赵叔叔在我的展位前站了许久,那时媒体还处于黄金年代,看到有记者在我展位前,不少专家被他吸引来我展位了解情况。

可能是我设计的东西简单、Kt板详细,专家一时也找不出什么问题,只能问我设计初衷。

我指着Kt板,认真地说,”这儿,写着,家里有病人“。

等专家走后,赵叔叔起了巨大的单反相机,“XX,你站在Kt板旁边,露出作品名字,我给你拍一张,咱试试能不能发报纸上去。”

拍完了之后,赵叔叔将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我在浅色的展板前,满脸黝黑泛油、双眼无神,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同先前洗衣扣女孩子如云泥之别。

后来赵叔叔说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唯一记得的是,当天晚上我就冲去街边的小店,花200块钱买了一条白裙子。

不想再提比赛

后来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

小陈并没有拿到一等奖,拿了三等奖。而我成了4个人唯一的一等奖,并且没有”找关系”。

获奖原因是: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发,且能落地使用。

实际上,现场很多产品,一看就不是中学生能想到的,才被中途被带去独立房间。

许多人就是因为太脱离实际、不像是中学生自己做的,而被取消了评奖。

至于后面的全国大赛,则没有再去参与,毕竟中考的分到手了。

不过我依然中考没考上省重点,只刚超过市重点分数线。不过,因为这10分加分,我少交了许多择校费。

图片来源于Pexels

再后来,我选了文科,青少年大赛对我分数的影响也不大来。我也不愿再提青少年大赛,总觉得有一种羞耻感在里面。

从我那一届开始,青少年创新大赛的加分资格,成了一条“光明大道”,每年都有无数学弟学妹通过加分升上高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https://m.toutiaocdn.com/i685211635849117748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5545275&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7240701150101290482231E50321D&group_id=6852116358491177480&tt_from=android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转载请注明:徐自远的乱七八糟小站 » “天才少年”口述:爸爸帮我运作,我拿到青少年创新大赛第一名

喜欢 (0)

苏ICP备18041234号-1 bei_an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13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