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比智商还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给出三个方法,在家就可以训练孩子自控力!】
自控力是天生的吗?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Walter MIschel博士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这个实验:4岁孩子坐在桌前,桌上放着一块棉花糖。研究员对孩子说:“我现在要离开房间,如果你在我离开时吃,只可以吃一块。但如果你能等我回来再吃,我会再给你一块。记得哦,如果你在我离开时吃了一块,就没有第二块了。”孩子点点头,然后研究员离开了。15分钟后,研究员再回来。
实验中,一些孩子不假思索立即吃掉了第一块棉花糖,只有30%的孩子选择等待,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参加实验的孩子18岁时,Walter MIschel做了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等待时间长的孩子,学业成功明显超过等待时间短的孩子:他们的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平均高出210分。其他方面也显示出优势:社交能力更强、事业成功、家庭和谐、体质指数更胜一筹。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自控力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其实,随意观察一下身边的人,都不难发现自控力的重要性。学霸往往是自控力强到变态的同学,人家的计划表是用来执行的,而学渣们的计划表是用来安慰自己的。职场上,迅速从屌丝升级精英的,也都是自控强的人。
但更多人是没什么自控力的,明知道晚上吃东西不健康,还是止不住想吃泡面,很想考个高分,却没办法好好复习……
那么,自控力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善于自我控制,有些人却做不到呢?
心理学研究证实,自控力还真是天生的,它来自大脑前额叶皮质,由人大脑中的生物能量决定。不过,它也是一种“肌肉模型”,就像我们锻炼肌肉力一样,用进废退。有人天生强一些,但后天不训练也会退化,相应地,就算天生弱,后期只要训练跟上,一样能变强。
棉花糖实验也说明了这点,研究员们发现那些等更久的孩子并不都是天生自控力强,很多是用了方法,比如转身不看棉花糖或者把手坐在屁股下,让手不能去拿。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后天训练习得。
既然自控力可以通过从小训练增强,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一下,怎样训练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下面,大家将看到自控力训练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以及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女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给出的三个在家里就可以训练孩子自控力的好方法。
延迟满足不是训练自控力的全部
或许是受到棉花糖实验的影响,家长会倾向于将自控力与延迟满足联系起来。
什么是延迟满足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带孩子上街,孩子要买这买那,家长不给买或者说以后再买。这属于最简单的一种延迟满足,可如果认为这就是训练自控力的全部,就有些片面了。
家长在训练孩子自控力时,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延迟满足法是有局限性的。
一个妈妈曾跟我抱怨:“我用了延迟满足,孩子自控力不但没提高,还更差了。”她说:“去超市,孩子想买巧克力豆,我告诉他,如果你可以忍耐一个月不吃巧克力豆,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变形金刚。这一个月他控制得很棒,一颗巧克力豆都没有吃,我也兑现承诺给他买了变形金刚。可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回家,发现他把我藏起来的巧克力豆全找了出来,吃得精光!”
这个事例说明了延迟满足法的局限性,自控力是内化的能力,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自己主动去控制”,而我们使用延迟满足法时,其实是用外在力量影响孩子。靠外力实现的自控,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肯定不如孩子主动控制好。
因此,家长要从全局出发,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自发地训练自控力,而不是纠结于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要求合理,就没有必要推迟,总是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盲目的延迟满足,反而会伤害亲子关系。
训练孩子自控力的好方法
让孩子主动练习自控力,效果会比被动型的延迟满足好很多。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女士就推荐了三个利用孩子主动性训练自控力的好方法:
1. 通过游戏让孩子练习自我控制
一个游戏叫“请你跟我这样做”,很多幼儿园老师都会带小朋友做这个游戏。这个游戏非常适合三岁左右低龄段的孩子,因为,三四岁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发育还不完善,这时候的自控力训练更多是实现行为与意志的配合,游戏过程中,孩子要集中精神,跟着做出同样的动作,就是意志控制行为的最佳练习!
另一个游戏是我们常玩的“躲猫猫”。你会发现,孩子越小,越容易暴露目标,经常自己忍不住就蹦了出来,大一点的孩子则更沉得住气,这就是自控力发育的体现。经常玩“躲猫猫”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控力的充分锻炼。
还有“木头人”、“谁先笑”等游戏,效果都不错。在游戏的情境里,孩子更乐意主动控制自己。
2. 短暂等待
短暂等待和延迟满足不一样,它给了孩子一个确定的指向,并且时间相对较短。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低估孩子的等待能力,因为他们总是表现出马上就要反馈的样子,让我们觉得孩子都是急性子。其实,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岁到三岁的孩子,慢慢就具备了短暂等待的能力,比如他们能等到别的小朋友玩过后,再玩同一个玩具。
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制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当孩子请你帮他做一件事时,你可以告诉他:“妈妈还有事,五分钟后能帮你,你可以等一会吗?”;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你不妨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妈妈想一下,你也再思考下,五分钟后我们来交换答案好吗?”;当孩子渴望立即得到回应,兴奋地要跟你讲一件事时,如果你正在忙,大可不必停下手中事转向他,而是可以让他稍作等待。
短暂等待不仅能提高孩子自控力,还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孩子总归要进入集体生活,在学校,在社会中,别人不再像爸爸妈妈一样关注他随时给他回应,从小练习过短暂等待的孩子适应起来应该容易很多,也更能体谅他人。
3. 不要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
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孩子在刚学会一件事时,喜欢边做边自言自语讲步骤。比如,刚学会系鞋带的孩子,他会一边系一边喃喃自语每个步骤。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解释了孩子这一行为:这是孩子自控力发展的自然表现,因为自言自语时他们可以更专注更持久。
孩子通过自言自语重复步骤,既有助于他们记住这些步骤,同时更是把原本需要父母或老师给出的指令,变成自己可以控制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做事时自言自语,千万不要打断他,不但不要打断,还可以在他做完后,再陪他复述一遍步骤。
自控力是有限的、会被损耗的资源
在我们知道如何训练能提高孩子自控力后,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自控力是有限的。美国心理学会指出,自控力对个体来说是有限的、会被损耗的资源,我们在对抗诱惑时,也在损耗着自控力。
不过,不同的人损耗自控力的速度是不同的。
那些被自己内在目标驱动的人比较不容易损耗自控力,而认为自己是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人以及那些出于讨好和满足他人需求去行动的人更容易耗尽自控力。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他非常渴望的事,自控力比较不容易损耗。相反,如果他只是被迫做一件事,自控力就会不堪一击。
这个我很有体会。上周因为支气管炎输液,我插着针管还在用平板敲字,旁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个人真是自律啊,带病还坚持工作。其实,我能坚持很大部分原因是写作真的是我非常渴望非常热爱做的事。相比而言,我在减肥上的自控力就差很多了,刚刚发完毒誓要戒甜食,转身就安慰自己,算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减……
所以,我想说,培养孩子自控力除了实用的方法,还有一个核心本质: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去做的事时,会爆发出让你惊叹的自控力!
PS:最近正好看到刘墉老师的一篇文章,写的也是自控力,里面有一段梁实秋先生的旧事蛮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我与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
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
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为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先生则笑说:“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我感觉,梁实秋先生这段接地气的话,把“自控力”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很通俗易懂的表达了出来:克制,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自控力远比智商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