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们:饶了我吧,这样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信息化大赛素材 徐 自远 688℃

火热的教育技术装备革新的背后,老师们的一线教学实践却不容乐观。

一名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互联网+”教育热潮背后的丝丝寒意!

搜索“教育信息化”百度出现约12,100,000个结果,排除广告贴之后看看是什么信息

几乎没有老师的声音!教师反而被边缘化!

  • 信息化产品是教育主管部门采购的,却不一定是教师教学所需要的;
  • 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是教育专家创设的,却不一定发生在教学的真实场景中;
  • 教学信息化的评价方式是专家主导(甚至企业主导),却不一定能评选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干货”;
  • 教学信息化的成果推广是自上而下的,却不一定接受师生“用脚投票”。

据调研,50名所在学校曾经或正在使用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教师,对用过的信息化产品有怎样的评价?

产品如下图

有重点在于阅卷分析系统的产品,如师博士阅卷系统、智学网、光大阅卷、五岳阅卷系统、七天阅卷系统、南昊阅卷系统、心意达阅卷平台、54学霸阅卷系统、学科网组卷等。

有重心在于教学资源的,如各地企业经过招投标后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北京四中网校、101远程教育网、学科网网校通、21世纪教育网、菁优网、金太阳等。

有提供教育信息化相关软硬件等配套设施的,如瑞华教学白板软件、海天地实物展台、希沃白板、希沃视频展台等。

当然,也有主打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如空中课堂、e教e学、校讯通、学乐云平台、乐教乐学、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等。

这个小样本的调研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一千个人中可能有对教育信息化的一千种理解,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服务。 无论是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教学资源提供、软硬件改进,还是教育信息化平台搭建,这些都是当下各类机构及企业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当然,不排除其中存在模仿跟风或单纯追逐利益的举动。

那么,一线教师在使用这些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中,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调研中与教育信息化平台相关的产品,主要有空中课堂、e教e学、校讯通、学乐云平台、乐教乐学、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等。有所在学校使用校讯通的老师表示:

  • 基本没人用,因为没人知道怎么用,虽然运营商也有来培训,但没人听得懂怎么用。更关键的在于,没有老师觉得常用的方式有不方便的地方,感觉不出用校讯通有什么必要,就没人去尝试这个新东西。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教师却在被边缘化,或者说丧失话语权。

“自用的”:好用却不敢用,好用却不能用

就以北方某地举行的教育信息化公开课展示交流活动为例,笔者观摩的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应用“烧杯”App(一款可以模拟化学实验的手机应用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探究式学习。

老师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就组织学生根据任务单上的学习路径图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课上通过小组学习利用平板互动(烧杯app支持通过无线技术进行不同iPad间互动),表现出对所学知识的极大好奇心,不少同学在交流发言环节提出的观点都十分精彩,甚至有些发言涉及了更高层次的理论探究,可以说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学习效果来评价,这都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课。

然而,在最终的评比环节中,这节课却名落孙山。

为什么呢?

笔者找到了这位老师,对方虽然失落,却也不知所以然。

不过随后而来的指导老师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某些原因:比赛主办方也有类似模拟实验室产品,为什么不采用呢?iPad的确好,不过该地教委为学校配置的专用平板,怎么就闲置了呢?

的确,当教师要在课堂上采用自己的信息化技术,除了要自行承担教学探索成败,更要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与限制,何况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评比活动被各大企业冠名之后,这样的限制与质疑也成为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这样的自行探索教学信息化之路还能走多远?

在当下的信息化教育建设中,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技术产品,同样不少科技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基于PBL(基于项目学习)、翻转教学等教学理论的产品解决方案,国内各类教育技术装备展览或是相关教育技术公开展示交流活动中也能发现抓人眼球的所谓“一站式”解决方案。

但是,当我们回到学校,面对真实的教学应用环境,我们却不得不遗憾地发现,绝大多数方案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真正能够“落地”的应用方案屈指可数。

举个例子:“电子书包”项目,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介绍,“电子书包”项目不仅能够实现教材与教学工具的数字化整合,还能提供师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教师有效备课,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学校推出的公开课以及对外宣传资料上,我们似乎也被精彩的教学设计与师生高效合作所打动,似乎就如同宣传资料上师生那欢畅的笑容所展示的,“电子书包”让师生感受到信息化教育的美好。

但私下里,笔者却了解到,不少“电子书包”项目运行并不如宣传中的那么美好,除了设备维护、资源更新等硬件设施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于“电子书包”的使用方式并不感冒:

  • 明明可以用PPT教学做展示的,却要经过电子书包内置的程序进行转换才能播放,多此一举;
  • 明明可以手写数理公式发布习题的,却一定要使用复杂的公式输入器才能完成输入;
  • 明明可以让学生通过纸笔完成的课堂笔记,却因为使用“电子书包”而不得不增加导出打印的成本……

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津津乐道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在不少老师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样子货”:

  • 教学资源不匹配,同一篇课文,沪教版教材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语文版教材出入不少,课后练习的针对性也各有侧重,与其花时间比较两者异同,还不如直接使用自编教材来的方便;
  • 教学资源天下一大抄,免费的那么多,何必花经费购买庞大却无用的数据库;
  • 高大上的数字课件制作视觉效果震撼,实际教学效益却不好说,而制作课件却占据了老师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电子书包”成为了师生手中昂贵却鸡肋的教学“玩具”,而随着项目或是教育工程的结项,这些装备自然也就被大家束之高阁了。

“名师优课”将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主体框定在“名师”的范围内,更可能因为“展示课”、“公开课”的需要而导致追求课堂呈现效果的“精品化”与“表演化”,无法全面反映真实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

并且由于不少地方在开展“名师优课”活动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展示效果,往往将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部分外包给企业,教师根本无法将信息化手段真正整合进入日常教学,公开课上的信息化应用只是看起来很美,却难以日常化应用。

而过分追求课程“精品化”甚至“表演化”,反过来又导致相关教育技术企业迎合此类需要进行产品研发,误点了“科技树”,造成信息化教育产品高度雷同化,真正优秀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寥寥无几。

一线老师们:饶了我吧,这样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http://t.jinritoutiao.js.cn/7varo/

转载请注明:徐自远的乱七八糟小站 » 一线老师们:饶了我吧,这样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喜欢 (0)

苏ICP备18041234号-1 bei_an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1397号